(圖片為https://www.lambsteps.com/%E8%81%96%E7%B6%93%E9%87%91%E5%8F%A5-%E8%BA%AB%E5%83%B9.html版權所有)
經文: Bible verse:
詩篇118:22-24:
「匠人所棄的石頭,已成了房角的頭塊石頭。這是耶和華所作的,在我們眼中看為希奇。這是耶和華所定的日子;我們在其中要歡騰喜樂。」
22 22The stone the builders rejectedhas become the cornerstone;
23 23the Lord has done this,and it is marvelous in our eyes.
24 24The Lord has done it this very day;let us rejoice today and be glad.
由來:Source:
壹 概略
一 本書是神的子民中間的一卷寶貴的詩集,是由多人所寫的,是從長期編輯而成的。
二 它是詩歌書的第二卷,繼約伯記之後。約伯記是帶領我們進入神的學校,在那裡經過各種教育而認識神。詩篇是帶領我們進入神的至聖所,藉著禱告、傾吐、默想、安息、讚美…與神交通。
貳 書名
一 本書有詩一百五十篇,故名‘詩篇。’
二 七十譯士對本書命名為‘Psalmois,’意即有調可唱的詩;的確,神的子民在各種敬拜中,是把它用作歌唱的詩歌。
三 本書的希伯來文原文是‘Tehulim,’意即讚美的詩。誠然,讚美是本書的中心題目。讚美滲透在每一首詩的裡面,而詩裡的禱告、申訴、悲傷、痛悔、交托…最後也都溶化在讚美裡面。
參 著者
一 本書有許多位著者。聖經中沒有一卷比本書的著者更多。
二 大衛是一位傑出的詩人,因為神特別膏他作以色列人中的‘美歌者。’(撒下二三1。)大半的詩篇是他所寫的,因此有人稱詩篇為‘大衛的寶庫,’或是‘大衛的詩。’在本書中,大衛具名寫的詩共有七十三篇,他不具名寫的詩也有不少,需要我們去發現,例如:第二篇、(徒四25、)九十五篇、(來四7、)九十六篇、(代上十六23~33、)一百零五篇。(代上十六8~22。)
三 其他的著者:亞薩有十二篇,希幔有一篇,以探有一篇,可拉的後裔有十篇,所羅門有兩篇,摩西有一篇,沒有具名的有五十篇。(包括大衛不具名的詩在內。)亞薩、希幔、以探都是祭司,大衛派定他們專管殿中歌唱的事。(代上六31,33,39,44,十五16~17。)
四 本書的著者雖然有許多,可是由於一位聖靈的感動,使他們靈裡的啟示和熱情,地上的生活和經歷,藉著心弦的震動,發抒於外。
肆 時間
本書內容所包括的時間是很長的,不易計算。最早的是摩西的詩(第九十篇,)是他在曠野中所寫的。最遲的可能是第一百三十七篇,是一位沒有具名的在被擄後,甚至被擄歸回後所寫的。
「匠人所棄的石頭」(一一八22),經我們的主確認,就是指祂自己。
──《丁道爾聖經註釋》
(摘自:https://www.ccbiblestudy.org/Old%20Testament/19Psa/19GT000.htm)
第一卷[編輯]
(《詩篇》第1篇參-《詩篇》第41篇參)這卷詩除了第1,2,10及33篇之外,其餘各篇均註明是大衛執筆的。詩篇第1篇開宗明義地道出詩篇的主旨,指出喜愛耶和華的律法,晝夜思想而竭力跟從的人是快樂的;他們與不敬虔的罪人截然不同。這便是詩篇中頭一次宣述的福[2]。詩篇第2篇一開始便提出一個挑戰性的問題,論及世上的君王和臣宰合謀「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耶和華嘲笑他們,並在怒中責備他們説:「我已經立我的君在錫安——我的聖山上了。」他必定會把一切仇敵徹底粉碎。你們作君王和統治者的,現在便「當存畏懼事奉耶和華」,並要尊敬他的愛子,否則就自招滅亡了!(第2,6,11節)故此詩篇很快便引出了聖經的王國主題。
在第一卷詩裏,禱告——不論是懇求抑或感恩的祈禱——居於顯著地位。詩篇第8篇把耶和華的偉大和人的渺小作一對照,第14篇則把拒絕順服上帝權威的人的愚昧揭露無遺。詩篇第19篇描述耶和華上帝的奇妙創造如何彰顯他的榮耀,第7-14節則強調緊守上帝的完美律法所帶來的豐富裨益;後來第119篇詩對此作了更詳盡的論述。詩篇第23篇是舉世公認的偉大文學傑作之一,但它感人至深之處在於以優美簡潔的筆觸把執筆者對耶和華的忠貞信賴表露無遺。我們多麽渴望能夠『一生一世住在偉大牧者耶和華的殿中』!(23:1,6)詩篇第37篇對生活在惡人當中的一切敬畏上帝的人提出健全的忠告,第40篇則鼓勵人要像大衛一樣甘心樂意遵行上帝的旨意。
第二卷[編輯]
(《詩篇》第42篇參-《詩篇》第72篇參)這卷的頭八篇詩是由可拉的後裔執筆的。第42及43篇都標明由可拉的後裔所寫,但其實它原本是一首分成三段的詩歌,各段由一句重複的話將其連接起來。(《詩篇》第42篇至第5篇參,《詩篇》第42篇至第11篇參;《詩篇》第43篇至第5篇參)詩篇第49篇強調人無法為自己提供贖價,並指出惟有上帝才能救贖世人脫離「陰間的權柄」。(第15節)詩篇第51篇是大衛與赫人烏利亞的妻子拔示巴犯了大罪之後所寫的,詩句流露出衷誠悔改的精神。(《撒母耳記下》第11章第1節參-《撒母耳記下》第12章第24節參)這卷詩的最後一首註明是「論及所羅門的詩」(《新世》),詩句祈求耶和華祝福所羅門,與他同在,使他國運亨昌。——詩篇第72篇。
第三卷[編輯]
(《詩篇》第73篇參-《詩篇》第89篇參)其中至少有兩篇詩,詩篇第74及79篇,是在耶路撒冷於公元前607年遭受毀滅之後寫成的。詩中對該城的浩劫深表哀痛,並懇求耶和華『因他名的榮耀』幫助他的百姓。(《詩篇》第79篇至第9篇參)詩篇第78篇憶述以色列的歷史,自摩西起一直記述到大衛如何「按心中的[忠誠]牧養他們」(第72節);此外,第80篇指出耶和華的確是「以色列的牧者」。(第1節)詩篇第82及83篇以強烈的語氣懇求耶和華判決除滅一切與他和他百姓為敵的人。經文絶非只求復仇雪恥,而是深盼百姓「尋求你——耶和華的名!……使他們知道惟獨你——名為耶和華的——是全地以上的至高者!」(《詩篇》第83篇至第16篇參,《詩篇》第83篇至第18篇參)卷末的第89篇則顯揚「耶和華的慈愛」,正如他與大衛所立的約以無與倫比的方式所顯示的一般。大衛的後裔必在耶和華面前坐在大衛的寶座上施行統治,直到永遠!(第1,34-37節。)
第四卷[編輯]
(《詩篇》第90篇參-《詩篇》第106篇參)這卷詩像第三卷一樣包含17首詩。它以摩西的禱告開始,將上帝的永恆與人生的匆促短暫作一鮮明對照。詩篇第92篇頌揚耶和華的卓越品德,接著是一組偉大的詩篇,詩篇第93-100篇。這組詩一開始便歡呼説:「耶和華作王[了]!」因此「萬民」都要「向耶和華歌唱,稱頌他的名!……因耶和華為大,當受極大的讚美」。「耶和華在錫安為大」。[3]詩篇第95篇及第96篇有選節在聖公會的公禱書裡合稱為皆來頌[4]。詩篇第105及106篇齊聲讚美耶和華,因他為自己的百姓施行奇妙的作為。儘管他們屢次大發怨言,故態復萌,上帝仍然忠貞地緊守他與亞伯拉罕所立的約,把應許之地賜給亞伯拉罕的後代。
詩篇第104篇稱頌耶和華,因他以尊榮威嚴為衣,並宣述他在地上的偉大作為和豐饒出産所顯明的智慧。經文接著強調詩篇全書的主題而首次發出這樣的歡呼:「你們要讚美耶和華!」(第35節)經文籲請所有純真的敬拜者要把耶和華的名所配得的讚美歸給他。這句話在希伯來文只用一個字詞去表達,就是哈路亞或「哈利路亞」,後者的寫法是今日普世的人所熟悉的。從這節經文起,這句話一共出現了24次,有不少詩篇更以這句話作開始和結束。
第五卷[編輯]
(《詩篇》第107篇參-《詩篇》第150篇參)。第107篇描述耶和華如何施行拯救,並多次反覆使用這句音調優美的話:「但願人因耶和華的慈愛和他向人所行的奇事都稱讚他。」(第8,15,21,31節)第113至118篇便是所謂的頌讚詩篇。據密西拿經所記,這些乃是猶太人在舉行逾越節、五旬節、住棚節和獻殿節時詠唱的詩歌。
第117篇詩十分簡潔有力,是聖經中節數最短的一章。詩篇第119篇則是聖經中篇幅最長的一章,順序按22個希伯來字母分段,每段8節,共計176節。除了兩節(第90和122節)外,所有經節都在某方面指向耶和華的話語和律法,並在每段裏複述詩篇19:7-14所用的字詞(律法、法度、訓詞、命令、典章)。全章共用了以下8個字詞去表達上帝的話語:命令、典章、律法、訓詞、律例、法度、言語、話語,反覆提及逾170次。
詩篇第120-134篇這一組15篇詩稱為登高之歌。譯者對這個詞語有不同的譯法,原因是它的意思仍未完全為人了解。有些人認為這個名稱所指的是這組詩歌的內容意義崇高,雖然並無清晰的理由要抬舉這組詩過於其他詩篇。許多注釋家認為這個名稱出自詩歌的原本用途:供敬拜上帝的人「登上」耶路撒冷城守節時詠唱之用。當時前往首都的路程被人稱為登城,因為該城高踞在猶大諸山之上。[5]大衛對上帝的百姓必須團結一致地敬拜上帝一事懷有特別深刻的體會。他十分高興聽到人這樣説:「我們往耶和華的殿去。」衆支派的確上那裏去,一同「稱讚耶和華的名」。為了這緣故,他懇切祈求耶路撒冷得享和平、安全、繁榮;他禱告説:「因耶和華——我們上帝殿的緣故,我要為你求福!」[6]
詩篇第132篇談及大衛所起的誓,表示他不會歇息,直等到他為代表耶和華臨在的約櫃尋得適當的安息之所為止。約櫃被安放在錫安後,經文以優美的詩句描述耶和華的確已揀選了錫安作為「永遠安息之所,我要住在這裏,因為是我所願意的」。上帝承認這個地方是崇拜的中心,「因為在那裏有耶和華所命定的福」。「願……耶和華,從錫安賜福給你們!」[7]
詩篇第135篇稱頌耶和華為當受讚美的上帝,因他凡事都隨己意而行,從而跟虛無的偶像有天淵之別。造偶像的人必定會像它們一樣遭受毀滅。第136篇是供和唱之用的,故此每句都以此作為結束:「因他的慈愛永遠長存。」這種和應體裁曾在許多場合被採用。[8]詩篇第137篇透露當時猶太人雖然被放逐到巴比倫去,心底裏卻仍時刻惦念著錫安;這也證明他們雖然遠離家鄉,卻沒有忘記祖國的詩歌或詩篇。詩篇第145篇歌頌耶和華的美善和王權,並宣告他「保護一切愛他的人,卻要滅絶一切的惡人」。(第20節)然後來到詩篇令人振奮的高潮,詩篇第146-150篇再次強調全書的榮耀主題,每首詩的開始與結束均是:「你們要讚美耶和華!」這種讚美之聲在詩篇第150篇達到最高潮,在六節詩中曾13次籲請宇宙衆生齊聲讚美耶和華。
(摘自: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9%A9%E7%AF%87)
思考: Thinking:
1. 因為人類的愚昧,造成與神的隔絕,耶穌甚至還說自己是匠人所棄的石頭,讓人感到不捨。
2. 就算是人類放棄上帝,上帝也不會放棄我們。他會用自己的方式來帶領我們回歸他。
3. 很多人類當成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其實都是上帝的恩賜。也只有上帝可以把人類看為不屑的化為美好。
4. 有時候上帝的恩賜,是包裝在我們厭棄的事情,包括病痛,分手,任何讓我們痛苦的狀況。
5. 世界不要的,正是上帝所看為好的。一個窮人會被這個資本主義世界所唾棄,但是當他願意給予自己僅有的給更不幸的人,他就是神所看為珍貴的。
6. 甚麼是珍貴,而甚麼又是無用的? 人類喜歡把價值連結到有沒有用,殊不知倚靠並且敬畏耶和華才是人類得到永生還有救贖的唯一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