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remiah
(本文轉自摘錄自《聽你剪裁星空》,基本書坊出版,2016 年,版權為該出版社與作者所有)
不同的人給「基督徒」下了不同的定義。無論這些定義如何歧異,其中一個 不變的要素是「對於耶穌的信仰」。
問題是:那位被信仰的耶穌是誰?這信仰的 內容為何?人們該如何信仰耶穌?
如果耶穌是人類的救主,為何翻開基督教會的 歷史,一頁頁寫滿的卻都是迫害與戰爭?
為何許多基督徒敵視性少數社群?如果 這些基督徒是耶穌的代言人,那麼基督信仰能成為性少數社群的救贖嗎?
一、耶穌是誰?
(一)探求歷史上的耶穌
耶穌曾經跟人們一起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耶穌就沒有基督教會。
兩千年 來,基督教會藉著福音書建立起一套「基督論」,並宣告這是惟一合法的版本:
上帝愛世人,想要拯救罪惡的人類,但是上帝必須堅持公義與聖潔,所以罪人必 須受罰。
為了使人類不致因自己的罪惡遭到滅亡,上帝差遣祂的獨生子耶穌,以 完全無罪的狀態降生在人世,並死在十字架上,用他流出的血來洗淨人類的罪 惡。
但是人們必須信耶穌為救主,這個贖罪才有效,不信的人最後會滅亡。
末世 時,耶穌將以榮耀勝利的君王形象再次降臨。 十八世紀啟蒙時代之後,一些神學家及聖經學者重新檢討教會的教導。
首先 讓學者們好奇的是:福音書是否忠實記錄耶穌的生平?
為此,舉凡耶穌在何地出 生、何時出生、到過何處、做過何事、為何被定罪、何時受難、如何受難、是否 認為自己是基督、馬利亞是否處女懷孕、
她對耶穌與初代教會的影響為何等等, 都是學者們深入考證的問題。
極端保守派學者主張福音書是「純然史實」,極端 自由派學者則主張是「純然神話」,不過大部分學者的看法介於中間。
其次,福音書如何產生,也引起學者們的興趣。《馬可福音》、《馬太福音》、 《路加福音》有許多經文非常相似,《約翰福音》則自成一格。
霍茲曼(1832-1910 CE)等人針對這個現象提出「二資料說」,認為《馬可福音》最早寫成,
而《馬 太福音》與《路加福音》的作者在寫作時都參考了《馬可福音》和稱為《Q 文件》 的耶穌語錄集。
一般認為,《馬可福音》約成於公元 70 年左右,其次是《馬太福 音》與《路加福音》,最後的《約翰福音》約成於公元 100 年。
接下來的問題是:每一本福音書收集、傳承的內容或基本型式有何不同?為 何不同?
為何相同的事件在每一本福音書裡的描寫卻不同?
學者們認為,四本福 2 音書都經過編輯增刪,最後呈現出來的面貌已經不是單一作者的紀錄,而代表某 一個基督徒團體所傳承的耶穌信仰與意識型態。1
從十八世紀到二十世紀的「史上耶穌」研究,累積了許多珍貴的成果,讓人 們更認識耶穌。
史懷哲(1875-1965 CE)說:「他們把耶穌當做普通人,脫去別 人替他穿上的大禮服,要他穿上從前徬徨於加利利時的一身襤褸。」
關注耶穌的思想與行動,對日後的神學家影響很大。
兩次大戰之後,主流教 會與傳統神學在面對全球化的貧富不均、種族仇恨、性別與性傾向歧視、生態破 壞等問題時,不但懦弱無力,甚至成為共犯。
1960 年代,當解放神學家登高一 呼,要求重新詮釋聖經,重新理解耶穌的言行對今日人們的意義時,中斷了將近 兩千年的「耶穌運動」,
才在基督教裡「復活」,並且綻放出女性主義神學、黑人 神學、同志神學、酷兒神學、生態神學等美麗的花朵。
(二)耶穌的時空情境與思想性格
「耶穌」這個名字的希臘文是「Iesous」,意為「耶和華是拯救」,等於希伯 來文中的「約書亞」(Yehoshua)或「何西阿」(Hosea)。
公元 525 年,教皇約翰 一世命狄奧尼修斯.伊希格斯為教會訂曆法,將耶穌誕生那一年定為曆法元年。
從此西方的記年法普遍採用「AD」(Anno Domini,in the year of the Lord)與「BC」 (before Christ),亦即「主前」與「主後」。
後來,歷史學家發現伊希格斯計算錯誤,曾想殺害耶穌的希律王其實死於公元前 4 年,耶穌應誕生在「主前」7 至 4 年之間。
福音書其實未記載確實日期,現今定為聖誕節的日子,是羅馬帝國慶祝 太陽神誕生的日子,君士坦丁大帝於公元 321 年決定以這一天慶祝耶穌誕生,
羅馬教會於公元 336 年接受這個決定。
《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記載馬利亞以處女之身懷孕,在大衛的家鄉伯 利恆城產下耶穌,但《馬可福音》和《約翰福音》都沒有這種說法,
反倒是四卷 福音書中都一再出現「拿撒勒人耶穌」這個稱呼。
因此,《馬太福音》與《路加 福音》可能是為了配合《以賽亞書》7:14 及《彌迦書》5:1-3 的預言而如此鋪陳。
無論耶穌是否出生於伯利恆,綜觀其一生,加利利才是他的重點活動區域。
地理位置上,加利利最北,撒馬利亞在中,而猶大在南。
政治情勢上,自從 北國以色列亡於亞述帝國之後,撒馬利亞與加利利的住民雖仍以猶太人為多數, 但長期受外族統治,
所以在《馬太福音》4:15 才有「外邦人的加利利」這種用語。 南方猶大地區,被巴比倫滅亡後雖然也屢遭外族侵略,
但耶路撒冷始終是猶太人 的政治與宗教中心,殖民統治者也會藉著在形式上尊重耶路撒冷,對猶太人進行
1 《馬可福音》強調加利利,貶低耶路撒冷,認為耶路撒冷的使徒背離加利利傳道者耶穌的教導, 一再藉耶穌之口責備十二使徒。《馬太福音》引用舊約證明耶穌是基督,甚至連不曾出現在舊約 的經文都說成是先知的預言,可見是寫給猶太人閱讀。《路加福音》與《使徒行傳》出於相同作 者,一般猜測是陪同保羅傳道的醫生路加,其記事較戲劇化,希臘文造詣較深,對非猶太人和女 性(特別是耶穌的母親馬利亞)著墨較多。《約翰福音》成書最晚,但神學架構最完整,收集不 少耶穌與其他人的對話,作者以「耶穌所愛的門徒」自稱,有意強調他所做的見證最為可信。
懷柔統治。相較於堅持「猶太原味」的耶路撒冷,地處北方邊陲的加利利,受到 各種文化衝擊,更顯其「異國風情」。
公元前一世紀,瑪加伯家族建立的哈希芒王朝將加利利重新納入猶太人治 下,並對當地人進行「再猶太化」,
但是南方人對北方人的歧視已然定型,例如: 加利利一帶的外族人雖也信奉猶太教,卻仍遭猶太人輕視;
至於猶太人與外族通 婚的後裔──撒馬利亞人,更被猶太人視為「雜種」。這種歷史命運不同所造成 的南北差異,
形成了南北人民之間的齟齬嫌隙。在「爹不疼娘不愛」的光景中, 加利利對自命嫡系正統的耶路撒冷懷有某種既羨慕又厭惡的情結。
自公元前一世 紀至公元一世紀,以加利利為據點的猶太人反抗運動此起彼落,不少「奮銳黨」 都出身加利利。
2 耶穌的家鄉拿撒勒位於加利利境內,想必對「奮銳黨」並不陌生,但是耶穌畢生始終抱持反對暴力的信念。
耶穌的「父親」約瑟是木匠,耶穌應是先在拿撒勒家鄉繼承父業,到三十歲 左右才開始在加利利地區傳道。
根據福音書,耶穌終身未娶,也沒有子嗣。
耶穌 接受約翰的洗禮之後開始傳道,《路加福音》4:8-9 記述耶穌的開場白: 主的靈臨到我,因為他揀選了我,要我向貧窮人傳佳音,他差遣我宣告: 被擄的,得釋放;失明的,得光明;受欺壓的,得自由;並宣告主拯救 他子民的恩年。
這段話引自《以賽亞書》61:1-2,但是略去原文中「上帝懲罰仇敵的日子」,
耶穌似乎從一開始就打定主意要超越猶太民族本位主義。
在希伯來傳統裡,每七 年為一週期,第七年稱為「安息年」;連續七個「安息年」之後的那一年,即第 五十年,稱為「恩年(禧年)」。
在「恩年」裡,賣身為奴的猶太人可以無條件恢 復自由身;出賣祖產的人可以取回田產;土地也必須休耕。這是社會財富的重新 分配,更是社會關係的重組。
一些學者認為耶穌說這話時正好是「恩年」,因此, 耶穌宣告的是社會公義、社會平等的理想,也是「上帝國福音」最真實的涵意。
耶穌是個偉大的講道者,他說明「上帝國福音」的方式,不用艱深晦澀的哲 學語言,而從日常生活中取材,善用各種巧妙動人的比喻;
平民百姓的尋常言語, 從耶穌口中說出時,卻帶有權威,並賦予人們生命。
跟隨者稱他為「拉比」(老 師),但他與當時其他拉比很不一樣。
猶太拉比在學堂或自己家中收徒授業,耶 穌卻帶著門徒四處奔走。耶穌講述摩西律法的觀點與法利賽人全然不同。
法利賽 人認為只要猶太人恪遵律法,上帝的拯救自然就會臨到。
但是耶穌不贊成死守律 法條文,而主張以實際行動來實踐律法的精神──「愛」。對法利賽人的固執, 耶穌痛批不諱。
耶穌與猶太教保守基要派的意識型態對立,在他的傳道生涯中越 演越烈,最後成為他遇害的原因之一。
2 猶太人有很多派系:「撒都該人」(Sadducee)是祭司與貴族等特權階級。「法利賽人」(Pharisee) 是擁護猶太教傳統的人,其中的「希列派」(Hillel)主張維持現狀,「沙買派」(Shammai)主張 改變現狀。「奮銳黨」(Zealot)由下層民眾組成,屢屢武裝抗暴,加利利是其重要據點。還有一 些不滿現狀、遁世隱居、靜待彌賽亞來臨的人,稱為「愛色尼派」(Essene)。
(三)被誤解的彌賽亞
加利利是奮銳黨活動的地區,耶穌的門徒中也有一位名為西門的奮銳黨人。
耶穌曾說「不要以為我是帶和平到世上來的;我並沒有帶來和平,而是帶來刀劍。」 (太 10:34)及「沒有刀的,要賣掉衣服去買一把。」(路 22:36),
因此有人推測 耶穌跟奮銳黨有關。不過,武裝革命不是耶穌實現上帝國的方式。
在加利利使五 千人吃飽;進入耶路撒冷潔淨聖殿,受到民眾擁戴;在客西馬尼園,彼得的刀已 經出鞘,就等耶穌點頭。
但在這三次機會中,耶穌都沒有動員群眾、號召革命。 當耶穌邁向他人生的終點,進入耶路撒冷時,猶太人的宗教權貴與羅馬的統 治者同感不安。
他們嚴密監視耶穌的行動,找不出謀反的確證,但還是決定下手 殺他,以絕後患。
傳統神學將耶穌的受難徹底「屬靈化」,彷彿整個事件都是上帝一手策劃的 好戲,用來成全祂拯救世人的心意。
可是近代的神學家懷疑,全能的上帝難道沒 有別的辦法可想,非要安排自己的愛子被殺才能顯出祂的慈愛嗎?
或者,這只是 基督教會一廂情願的想法呢? 從整個歷史脈絡來看,耶穌的死牽涉太多複雜因素,單以屬靈眼光來看未免 過於天真。
對猶太祭司而言,耶穌的教導動搖了他們的宗教權威,影響到人民對 聖殿納稅的意願,擋人財路。
法利賽人雖不能從聖殿獲利,但是耶穌對他們的批 判也威脅到他們的自尊與價值。猶太人民原本期待耶穌扮演如同瑪加伯家族一般 的革命英雄,
未料他卻無意以武力恢復民族光榮,人民期待落空。羅馬派任的猶 太總督本丟彼拉多原本就對猶太人沒有好感,
他冷言旁觀耶穌與猶太人之間的矛 盾,發現這是一個殺雞儆猴、一箭雙鵰的大好機會,於是順水推舟,以「猶太人 的王」之罪名將耶穌釘死在殘酷、羞辱、污名的十字架上,一方面撲滅顛覆性的 思想,另一方面也重挫猶太人的獨立願望。
二、耶穌的「上帝國福音」
猶太人亡國之後,朝思慕想著上帝恢復他們的選民身分與以色列王國的光榮。
對基督徒而言,將來的國度是他們與耶穌獨享的國度,不信者都要毀滅。習 慣了傳統教義的基督徒,通常難以接受耶穌的歷史面貌。
然而,研究「歷史上的 耶穌」並不是為了否定「宗教上的基督」,而是要使福音更能夠啟發現代人,對現代人說話。
倘若耶穌的福音只能教人遙望來生的享樂,那麼在今生它就不過是 麻醉人心的鴉片罷了。
但究竟耶穌的「上帝國」為何?在《馬可福音》中,耶穌開宗明義宣告:「時機成熟了,上帝的國快實現了!你們要悔改,信從福音。」 3
如果我們能更確實
3《馬可福音》用語是「上帝的國」,《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用語則是「天國」。
掌握耶穌信息的社會與政治意義,那麼耶穌的「上帝國福音」就可以在現世社會 中被具體實踐出來。
(一)耶穌的教導
在福音書中,關於上帝國的教導,耶穌多半以比喻來表達,很少做直接的陳 述。
每一個比喻都在說明上帝國的一些特色,將所有的比喻組合在一起,上帝國 就栩栩如生地在我們眼前浮現。
「我們說上帝的國像什麼呢?」(馬可四:30)耶穌不但問他的聽眾, 也問他自己。
他想盡辦法找尋用來描述上帝國的字眼、意象和象徵。這 樣的字眼必須能夠讓人民感受到上帝國的能力,
這樣的意象必須能讓他 們感受到上帝國的臨在,這樣的象徵必須能夠支持他們對上帝國的信 心。
用今天的話來說,耶穌以上帝國這個攸關生命和信仰的主題,跟人 民一起「做神學」。
這不是沒有實質意義,純屬修辭的問題。這不是為 了說出既定答案而故意發問的問題。一個已經預設答案的問題不會帶來 驚奇和意想不到的結果。
這樣的問題不會刺激人自己去思考,也不會激 發他們去行動。它只會使人成為知識和資訊的被動接受者。
耶穌不濫用修辭。他的問題是真實的問題。他和人民一起挖掘問題,一 起尋找答案。
這就是為什麼耶穌要使用不同的詞句、不同的隱喻,從日 常生活中找到意象,並且創造一些象徵。
耶穌以這些詞句、隱喻和意象 作為重新了解生命和歷史的基本架構。這些意象、象徵往往能夠吸引人 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想像力。4
法利賽人問耶穌:「上帝的國幾時來到?」(路 17:20-21)他們期待的是猶太 選民的國度,但是耶穌回答:上帝國在人們心中、在人群之中。
換言之,只要人 心與社會有所改變,上帝國就已經實現了。
綜觀四福音書的論述,當然有時上帝 國是指來世,但更多時候上帝國是一種信念、一種盼望、一種理想社會典型的願 景。
上帝國就是實行上帝心意的國度,如同「主禱文」所說:「願你在世上掌權, 願你的旨意實現在地上,如同實現在天上。」(太 6:10)
(二)耶穌的行動
耶穌的言論與行動都是在見證「上帝國」。
上帝國是兼容並蓄的,沒有任何 人應該被摒除在外。
當提及人民時,《馬可福音》偏愛使用「ochlos」(普羅大眾), 而幾乎不用「laos」(神的選民)。耶穌一生中最關切的是稅吏、痲瘋病人、禮儀 上不潔淨的人、
性工作者、窮人、女人、小孩、非猶太人;耶穌與這些人為伍,
4 宋泉盛,《耶穌的上帝國》(嘉義:信福,1998),頁 206-207。
跟他們同桌(法利賽人因此譏諷他是酒肉之徒),跟他們討論神學問題(與撒馬 利亞女人談真實的敬拜,與尼哥德慕談重生),
解放他們被宗教律法箝制的心靈, 醫治他們被病痛與惡靈纏擾的身體,接受他們對他表示愛意的方式(親吻、洗腳、 設宴款待、塗抹香膏)。
更特別的是,耶穌將他們組織起來,讓他們成為有行動 力的團體(十二使徒、七十二名門徒、初代教會,其中不乏女性領導者),
向這 個世界示範一種更符合上帝心意的生活方式。
從耶穌的行動來看,上帝國是為了 解放弱勢者而存在,所有被排擠、歧視的人都是上帝國的子民。
(三)拯救
聖經中討論的「拯救」,可以分為「群體」與「個人」兩種類型。
我們已經 知道,以色列人亡國之後期待的拯救是彌賽亞降臨復國,舊約先知指出,亡國是 因為人民違背上帝的誡命,因此要得到拯救就必須先實行上帝的旨意。
上帝的旨 意為何?先知傳統認為上帝的旨意是「群體的公義」: 上主這樣說:「我討厭你們的節期,受不了你們的盛會!
我不接受你們 的燒化祭和素祭,也不希罕你們獻上肥牲畜作平安祭。
我不喜歡你們那 鬧哄哄的歌聲,也不愛聽你們彈奏的樂曲。
其實,你們應該像江水滾滾 湧流,不屈不撓地伸張正義!像溪水川流不息,始終不懈地主持公道!」 (摩 5:21-24)
希伯來先知把拯救與公義連結在一起,但是初代教會受到使徒保羅的影響, 把拯救視為「個人罪惡的洗清」與「靈魂的得救」,
是「屬靈的轉變」: 如果你口裡宣認耶穌為主,心裡信上帝使他從死裡復活,你就會得救。
因為我們心裡這樣信,就得以成為義人,口裡這樣宣認,就會得救。(羅 10:9-10)
再回過頭看《路加福音》4:8-9 耶穌的「傳道宣言」,我們可以正確無誤地指 出,在耶穌的上帝國裡,拯救的意義與希伯來先知一致,都指向上帝的公義,
而 不僅止於個人的得救。
三、耶穌:解放者「同志」
對耶穌了解越多,會越發現耶穌的信念、價值與當時的人們差異有多大;也會越發現,今日基督教會的許多說法,與耶穌所傳的上帝國福音,簡直南轅北轍。
(一)耶穌是女性的「同志」
以女性的地位為例,傳統教會對女性極為輕視,但是女性主義神學家注意到 耶穌對待女、男兩性的態度非常公平,或許與他身邊的女性對他的影響有關。
根據福音書,當天使告訴馬利亞她被上帝揀選,將生下拯救人類的嬰兒時,她明知 未婚懷孕將要面對無情的責難、嘲笑、羞辱甚至處罰,但是仍然表現出非凡的勇 氣與信心,
積極回應上帝的邀請,難怪《路加福音》的作者要為她寫一段傳唱千 古的「尊主頌」(1:46-55)。
然而,馬利亞令人敬佩的地方不只如此。耶穌在家鄉 被視為精神失常,馬利亞免不了被街坊鄰里指指點點、冷嘲熱諷。
當耶穌被逮捕、 審判、釘死在十字架時,身為母親的馬利亞沒有一刻離開過他。或許馬利亞一生 都不明白耶穌在人類歷史上的意義,
但是她對耶穌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她所做 的證言,更是福音書作者重要的資料來源(路 2:19)。 耶穌時代的女性,社會地位非常低落,
被當成男人的財產,然而耶穌卻突破 猶太人的種族與性別偏見,與一名撒馬利亞女人討論信仰問題(約 4:5-41);
他 講道給馬利亞聽,也邀請馬大放下手邊的工作,一起來參與(路 10:38-42)。顯 然馬大回應了耶穌的邀請,
因為在耶穌前往探視拉撒路的途中,馬大侃侃而談, 跟耶穌討論復活的問題(約 11:20-27)。
當猶太男人問耶穌是否可以根據摩西律 法休妻時,耶穌卻反過來責備男人對妻子不負責任(可 10:11-12,太 5:31-32,太 19:9,路 16:18)。
許多女性自願跟隨耶穌,從加利利到耶路撒冷,一直陪伴他、 照顧他,供應他日常生活所需(路 8:3);
當耶穌受難時,男性門徒全逃逸無蹤, 只有女人們緊緊跟著他(可 15:40-41,太 26:56,太 27:55,路 23:49);
耶穌復活 後,這些女人更是第一目擊證人(可 16:1-11,太 28:1-11,路 24:1-11)。幾乎所 有與耶穌接觸過的女人,都勇敢擺脫傳統角色,成為獨立自主的人。
初代教會裡 有不少傑出的女性領袖,不難想見她們也都直接或間接受到耶穌啟發。
(二)耶穌是性少數者的「同志」
在耶穌的時代,並不存在「同志」(或其他性少數)這種身分認同,四福音 書中沒有耶穌關於「同性情欲」的直接發言。
性少數者很難直接藉著福音書來肯 定自己身分與情欲的正當性,也因此被保守教會譴責時往往無法理直氣壯。
但是耶穌說:「我還有許多事要告訴你們,可是你們現在擔負不了。等到賜 真理的聖靈來了,他要指引你們進到一切的真理中。
他不憑著自己說話,而是把 他所聽到的告訴你們,並且要說出將來的事。」(約 15:12-13)
可見連跟隨在耶 穌身邊的門徒也有許多事不明白。當基督徒拿著自己對聖經某些文字的詮釋來譴 責定罪性少數者時,
其實正是在對自己不明白的事情妄下斷言。
舉例來說,許多基督徒認定「男婚女嫁」、「生兒育女」是上帝的旨意,不遵循傳統家庭路線的性少數者必不蒙上帝喜悅,可是耶穌完全不這麼想。
根據摩西律法,猶太男人只要寫一張休書就可以休妻,法利賽人拿這條規定來詢問耶穌, 耶穌卻說:「摩西准許你們休妻,是因為你們心腸太硬;但在創世之初並不是這樣
的。我告訴你們,除非妻子不貞,任何人休棄妻子,再去跟別的女人結婚,就 是犯了姦淫。」(太 19:8-9)
耶穌的這個教導實在跟傳統說法差太多,令猶太男 人難以接受,一旁的門徒還嘆道:「既然丈夫和妻子的關係是這樣,不結婚倒好。」 (太 19:10)
於是耶穌進一步說明:「這樣的教導並不是人人都能接受的,只是得 到上帝特別恩賜的人才能接受。因為人不結婚的理由很多:有些人是生來不適於 結婚的;
有些人是人為的原因不能結婚;另有些人是為了天國的緣故而不結婚。 能夠接受這教導的人就接受吧。」(太 19:11-12)
被《現代中文譯本》翻成「不結婚」、被《和合本聖經》翻成「閹人」的希 臘字是「eunouchoi」,其實意思不只是「不結婚」,更是「不生育」。
猶太人把生育視為上帝的祝福,許多基督徒把結婚視為人生的惟一選擇,但耶穌明白地說: 結婚、生育都不是人生必須。
那麼,同志身分究竟有何不妥?
事實上,在耶穌看來,婚姻非但此生不必要,在永恆生命中更是無用!
當撒都該人問耶穌,死人復活後的婚姻關係該如何認定,耶穌說:「你們錯了!你們 不明白聖經,也不明白上帝的權能。在死人復活的時候,
他們要跟天上的天使一 樣,也不娶也不嫁。……上帝是活人的上帝,不是死人的上帝。」(太 22:29-32)
許多人將「一對一異性戀婚姻」視為建立家庭的惟一合法基礎,但是耶穌說:「凡 實行我天父旨意的,就是我的兄弟、姊妹,和母親。」(太 12:50)
在耶穌心中, 家人關係不是由血緣決定,只要是實踐上帝誡命的人,都可以「多元成家」!
在上帝國裡,婚姻、生育、親屬關係都不是絕對的、永恆不變的。
希伯來傳 統強調婚姻與生育,藉著嫡長子保障財產傳承,所以採行「一夫多妻制」;
但是 今日「一夫一妻異性戀婚姻」卻是大多數國家惟一合法的婚姻,可見婚姻制度本 來就可以隨著社會的需求與期待而改變。
對耶穌而言,「愛」的「品質」比「性別」重要。
而決定「愛的品質」的不是 關係的表面形式,而是內在的生命,是人與人之間能否正確地互相對待、彼此尊 重、相互提攜,在共同的生活中,享受上帝創造的美好,
實踐上帝的旨意。上帝 讓人們彼此作伴,是要讓人們互相幫助,不是要讓人們互相利用。
四、結語
《馬可福音》3:1-6 記載,有一次安息日,耶穌在會堂裡遇到一個手萎縮的 人,
有些討厭耶穌的人想抓他的把柄,因為摩西律法禁止在安息日做任何工作, 包括治病。
耶穌叫這個手萎縮的人站到他的面前,並問大家:「關於安息日,我 們的法律是怎樣規定的?做好事還是壞事?救命還是害命?」
周遭的人不發一 語,耶穌怒目環視左右,心裡為這些人悲傷,因為人們的心腸剛硬。
最後,耶穌 還是醫治了這個人。
其實摩西律法沒有規定安息日到底要做好事或壞事(反正甚 麼事都不能做),耶穌也不是真的要問他們律法寫些什麼。
耶穌是在要求人們反 省自己的良心,看見自己的不仁不義。
如果耶穌出生在我們這個世代,他也同樣 會問現今的教會與基督徒:「關於上帝的心意,是要我們接納性少數還是排斥性 少數?尊重性少數還是壓迫性少數?」
歷世歷代基督徒告白耶穌是「道成肉身」的主。耶穌身為人,必須面對人的 處境與問題,他奉獻自己的一生,為了要改變這個世界。
深入了解耶穌的教導與 行動,用心去體會耶穌的原則,即使聖經沒有提供我們所有問題的答案,我們仍 然可以靠著聖靈所賜的智慧,做出正確的判斷。
二千年前,在加利利湖邊、在耶路撒冷聖殿中,耶穌呼籲人們讓上帝國在地 上實現。
今天,這個呼籲正在要求異性戀者幫助性少數者得到平等對待,也要求 性少數者幫助其他弱勢社群。
上帝國福音會帶給性少數社群解放與救贖,同志可 以勇敢告白耶穌是基督,而耶穌必定是所有人的「同志」(comrade)。
留言列表